为什么要去博物馆?
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博物馆的力量”。那到底是什么力量让我们走进博物馆?
博物馆的英文单词“museum”其词根“muse”的意思是“缪斯”,这是古希腊神话中主管文学、艺术和科学等学科女神的统称,Museum则是缪斯神庙之意,也是文化艺术的崇高殿堂。当公众走进博物馆,即刻就得到面对面接触人类文明中最精华部分的机会,从而提高文化修养和知识边界。
博物馆作为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被许多人视为一座城市的灵魂。它不仅装载着人类的文明故事。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故事。
建设博物馆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工程,国际顶尖的博物馆之所以世界闻名,一方面是基于其美轮美奂的博物馆建筑和巨量的展品,另一方面也与它们极为高效、专业的运作机制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关。
探索博物馆的无穷可能,释放博物馆的力量!
在未来的博物馆
旧有传播方式是否符合现代社会?
是否契合当下人们的文化吸收习惯?
如何加强博物馆教育传播功能?
如何让文物更好地“说话”?
观众穿过深圳华强北博物馆 时光廊道
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研究部主任黄阳兴认为:未来的博物馆需要以更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服务公众,激活藏品,注重多元文化,融入当代生活。而科技革命还将推动大数据分析和虚拟术的博物馆广泛运用,带来博物馆发展与服务的全新变革。
深圳市社科院文化所研究员杨立青表示:用开放的姿态打开传统的边界,以广泛的馆际合作和国际联通来让博物馆既有本土性,又极具国际性,未来的博物馆完全可以做到“立足一馆,阅遍全球”。
这一系列问题引发不少业内人士的思考,骄阳也在不断的探索数字博物馆的发展方向。
博物馆的成功秘钥
博物馆的成功密钥就是“活”,
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
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
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
都活起来。
对博物馆而言,就是要适应新形势、瞄准新需求、运用新技术、开创新服务,惟有“新”才能实现“活”。
改变设备使用方式,让展品“活”起来
科技改变了博物馆呈现内容的方式,
确保安全观展的同时,
营造更佳游览体验。
沉浸式游览
人在画中,漫游壮阔山河
《江山新语》沉浸空间 数字化转译千里江山图
啤酒博物馆,沉浸式展示啤酒酿造工艺
纽约Machine Hallucination 沉浸式感官体验
L'Atelier des Lumières 数字艺术馆 体验日本版画之旅
文物的交互形式创新
采用全息影像技术,可以让破损的文物,出现修复后的高分辨率虚拟成像;
电子互动墙,游客触摸屏幕可查看照片大图,并显示导航位置;
交互式显示器前,观众可以任意转动展品的图片,360°观察文物的细节;
虚拟场景和真人结合,能把古代的街景活灵活现在观众面前展现…
“纹”以载道 数字故宫展上 数字化放大文物 感受别具一格的的文物之美
国宝数字体验展 “东方智美” 数字上釉互动,体验华夏釉彩技与美
四川安仁华公馆 中国古茶器艺术展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金银茶器
全息影像在空中悬浮
俄罗斯核工业展 “橄榄树”数字装置
传达了创意能源与绿色环保的重要发展理念
打破常规展览形式,迎接“新”未来
博物馆多元和包容的发展方向,形成了
“数字化”“开放空间”“与时俱进”三大趋势
线上博物馆
在计算机网络普及的时候,很多博物馆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观众可以网上了解博物馆。
随着计算机三维成像技术的发展,二维视觉体验逐渐升级到三维。原来PC端的网页体验,也开始逐渐拓展到手机端,线上博物馆逐渐风靡起来。
法国罗浮宫是首家把文物放到网络的场馆
数万件文物及绘画 在网上进行三维展示
让观众更期待去卢浮宫参观
“数字敦煌”线上博物馆 以3D全景展示 10个朝代、30个洞窟
云上中国虚拟展馆 展现城市企业发展成果和品牌建设成就
数字化博物馆,绝不仅仅是把展品“搬”到线上。而是对展品真实体验的多元化补充,线上与线下形成互补,让游客既能视觉观赏还能了解展品的历史和故事,从而获得更多乐趣。
秦始皇帝陵 线上博物馆
在线上,还能直接“跳入”坑中
仔细观摩每一座兵俑的动作神态
用APP享受沉浸式游览
数字技术的日渐成熟,也让博物馆的线上体验不断升级,除了三维效果的丰富完善,现实与虚拟的交互技术也运用进来。
还有些博物馆会通过使用定制APP,游客可以用自己的手机替代博物馆共享设备,甚至能实现VR、AR增强现实感,让游客获得沉浸式互动体验。
开放空间
博物馆将不再拘泥于传统展览形式,而是将空间多样化运用,拓展服务类型,扩大受众群体。
比如推出符合小众口味的短期临展,利用闭馆时间举行研讨会或放映会,甚至举办娱乐休闲的主题派对,将博物馆变成真正的开放式空间。
璀璨之境 克里姆特映像艺术大展
访客正在座椅上休憩
与时俱进,扩展边界 全新方式
传统博物馆的庄严风格不够多元与时尚,新形态博物馆要主动拓展边界。
数字故宫展上 观众正戴着眼镜 体验MR
通过快闪、户外等全新方式,释放“网红”效应,吸引年轻一代人群的关注和传播。
'东方智美'数字体验展 趣味性互动体验
文创IP和文创产品,让古老文物变“生活密友”也可以增加用户的亲切感和观众的黏性,带来博物馆发展与服务的全新变革
北京天坛公园“天坛拾光”文创空间打造的饮品
三星堆博物馆推出的金面罩文创冰箱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诉求的增加,博物馆以越来越丰富、立体的展示和呈现形式走进大众生活。
与疫情之下,博物馆如何应对全新挑战?
新冠疫情沉重打击全球文旅产业,
全球六万余家博物馆,
据统计约有90%曾因疫情闭馆。
疫情常态化的今天,
博物馆行业要如何应对全新挑战?
除了完善基础设备和卫生措施等方面,
博物馆还应该从哪些方向入手?
受限于方案、效果、成本等因素,无接触设备还不会很快替代触控装置,强化的消毒科技就成为博物馆关注的重点。
比如紫外线清洁设备可以灭活病毒,不仅适用于显示屏,还适用于可穿戴设备、语音导览器和其他互动共享设备。
无接触交互方案
触控显示方案曾经在博物馆广泛应用,不仅操作直观,更有助于加深游客印象。但是疫情之后,博物馆需要采用手势互动或体感互动,尽量增大游客间的安全距离。
无接触交互设备作为一种可视化方案形式,在博物馆界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虚拟讲解
用户走进感应器范围内,虚拟讲解员主动迎接游客,欢迎游客,介绍展区或博物馆展品……代替迎宾人员进行迎宾、讲解工作。
根据不同的数字设备组合和视效制作,还能有效设定解说员形象、风格,甚至能自动感应观众的动作、语音,实现跟随移动、进行智能分析相应。
裸眼3D成像画面酷炫、科技感强,增加场馆的趣味性,同时缓解疫情局势下,展馆工作人员不稳定及参观人数波动较大的问题。
远程参观
疫情期间,为了防止病毒的扩散,很多公共场所关闭,包括博物馆,远程游览,成为了参观博物馆的新模式。
各行各业都在网上直播,中国国家博物馆、苏州博物馆、良渚博物院等国内众多的博物馆开启了网上直播,通过微信、微博等推广直播活动,为观众提供线上游览博物馆,另外还有专家科普讲座、藏品欣赏及互动活动等内容。
线下展厅一般最多容纳几百人,一个讲解员能够同时接待的访客也是有限的;但是做一场线上直播热点活动,观众经常有十万人以上,几乎是博物馆线下近半年的接待量。
仅5•18国际博物馆日一天,就有不下20档有关博物馆的直播导赏。包含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洛阳博物馆、成都许燎原博物馆、成都天府艺术公园、中华世纪坛、银川韩美林艺术馆等,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适应这样的远程参观的新形式。
观众也通过线上导览、直播等方式。更便捷高效地云游博物馆,感受博物馆的非凡魅力。
从十八、十九世纪的知识殿堂,到今天的公共空间,博物馆在适应、见证、参与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实现自我变革与突破。
后疫情时代,博物馆不仅要加强公共安全意识,更要以数字化、科技化扩充展览内容与形式,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类新技术、新模式层出不穷,博物馆要善于做好结合文章,用新的理念和技术,为旧的文物赋能,打通线上线下的传播链条,让文物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为更多人所知,才能更好让今天与昨天、明天相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