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沉重打击全球文旅产业,
全球六万余家博物馆,
据统计约有90%曾因疫情闭馆。
疫情常态化的今天,
博物馆行业要如何应对全新挑战?
除了完善基础设备和卫生措施等方面,
博物馆还应该从现场设备、形态创新入手,
实现展览内容和形式的突破,
为观众带来超越以往的多元震撼。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探索。
改变设备使用方式,呈现展品。
科技改变了博物馆呈现内容的方式,确保安全观展的同时,营造沉浸游览体验。
无接触交互方案
触控显示方案曾经在博物馆广泛应用,不仅操作直观,更有助于加深游客印象。但是疫情之后,博物馆需要采用手势互动或体感互动,尽量增大游客间的安全距离。
无接触交互设备作为一种可视化方案形式,在博物馆界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强化消毒设备
受限于方案、效果、成本等因素,无接触设备还不会很快替代触控装置,强化的消毒科技就成为博物馆关注的重点。
比如紫外线清洁设备可以灭活病毒,不仅适用于显示屏,还适用于可穿戴设备、语音导览器和其他互动共享设备。
用APP享受沉浸式游览
通过使用定制APP,游客可以用自己的手机替代博物馆共享设备,甚至能实现AR增强现实感,让游客获得沉浸式互动体验。
一些博物馆的新媒体部门,曾用上述APP开展了重启博物馆的先期测试。
打破常规展览形式,迎接未来。
作为博物馆内容的发展方向,多元与包容形成了“数字化”、“开放空间”和“与时俱进”三大趋势。
数字化博物馆
数字化博物馆,绝不仅仅是把展品“搬”到线上。
而是对展品真实体验的多元化补充,线上与线下形成互补,让游客既欣赏作品还能了解“幕后花絮”,从而获得更多乐趣。
开放空间
博物馆将不再拘泥于传统展览形式,而是将空间多样化运用,拓展服务类型,扩大受众群体。
比如推出符合小众口味的短期临展,利用闭馆时间举行研讨会或放映会,甚至举办娱乐休闲的主题派对,将博物馆变成真正的开放式空间。
与时俱进,扩展边界
传统博物馆的庄严风格不够多元与时尚,新形态博物馆要主动拓展边界。
通过快闪、户外等全新方式,释放“网红”效应,吸引年轻一代人群的关注。
从十八、十九世纪的知识殿堂,到今天的公共空间,博物馆在适应、见证、参与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实现自我变革与突破。
后疫情时代,博物馆不仅要加强公共安全意识,更要以数字化、科技化扩充展览内容与形式,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未来,尽管面临重重考验,相信在全社会的热烈期盼下,博物馆将很快重启,并为人们创造更大的惊喜,敬请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