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破百亿元大关后,仍在持续刷新纪录。这股“哪吒热”不仅在电影院激荡,还触发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新玩法”。近期,浙江省文化馆主办的“文艺赋美”盲盒音乐会第七季(简称“盲盒音乐会”)频频“出圈”,哪吒、悟空等IP形象跃上商圈大屏,与民乐演奏互为应和。活动不仅成为市民和游客的热门打卡点,还以公共文化服务创新面貌赢得好评。观众纷纷表示:“燃!”
哪吒返场来“宠粉”
冰海与火焰逐渐叠化,裂空爪瞬时挥舞而出,似将4D悬浮屏幕自中间向上下缓缓拉开,其间的空中走廊现出3位唢呐演奏家的身影,高亢的唢呐声与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片段随即亮起。2月16日晚,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西湖湖滨商圈,聚拢而来的观众为眼前一幕所吸引。
费了一番功夫才移到前排的阿翔(网名),仰头看得入神。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没想到自己几天前在盲盒音乐会小视频评论区发表的建议竟被采纳了。
2月9日起,盲盒音乐会每晚有两场演出,每天有不同主题。其中,热度最高的是“国乐先锋主题日”这一首场活动,由青年演奏家薛天龙携徒弟来川云、俞飞炀,以唢呐为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配乐。市民、游客拍摄视频、照片并自发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大批网友留言:“看不够,想再看!”“还有演出吗?”
“盲盒音乐会原计划连演7天,收到线上、线下热评后,很快决定安排返场演出。”浙江省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说,除了裂空爪“拉”开屏幕的设计,大屏上下分区视频各成一体也是根据网友建议调整的,诸多努力都是实实在在的“宠粉”之举。

首场演出现场 浙江省文化馆供图
盲盒音乐会里埋了“创意梗”
作为此次返场演出的“灵魂人物”,薛天龙当天还有其他演出日程——晚上7点半,在浙江胜利剧院参演国风音乐会。为此,他提出将西湖湖滨商圈的演出提前一个小时进行。“返场是跟大家的约定,要履行好。”他说。
其实,为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配上唢呐演奏,是薛天龙临时接到的委托。当时,距离演出还有不到40小时,他就一头扎进准备工作,还拉来妻子做助手。
紧张中思绪不乱,薛天龙并未按部就班选择电影原版配乐,而是选用国产动漫《不良人》配乐中的“闹海”一曲,并在原曲基础上进行加编,形成了一首以唢呐为主体的背景音乐。两部国产动漫元素与“哪吒闹海”的双重混搭,引发网友“双重惊喜”的评论。
从传统乐器的创新演绎,到影视、游戏与音乐的跨界融合,盲盒音乐会埋的“创意梗”不止于此。浙江省文化馆艺术培训部相关负责人用了近半个月,跑遍了杭州各大二次元展区和“谷子店”,找到了专业Cosplayer(角色扮演者)。当他们扮演的龙王以及由浙江省文化馆艺术夜校的小学员扮演的少年哪吒等角色在返场演出现场亮相,与空中走廊的唢呐演奏形成跨屏互动,又引来一阵掌声。
“当观众识别出我们的巧思,那一刻的成就感足以抵消种种辛苦。”浙江省文化馆艺术培训部相关负责人坦言,活动策划初期面临多重挑战。大屏互动与呈现要求高,从哪吒的像素精度到音乐与大屏画面的融合,样样都是
技术活;内容制作周期只有一周,每一步都在“与时间赛跑”。
好在所有参与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最大程度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于是,困难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被逐个击破。合作团队加班加点,常常为了几秒钟的画面特效加班到深夜;上城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给予了资金和场地支持,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则拿出“诗画浙江文旅盲盒”回馈观众。
2月16日凌晨2点,负责制作大屏影像的李克亮终于导出了视频成片。在回翻首场活动小视频时,他找到了提出视效建议的阿翔,写下回复:“原来是你!”
“这也是一个互动梗。”浙江省文化馆艺术培训部相关负责人笑言。

孩子们“化身”哪吒来到盲盒音乐会 浙江省文化馆供图
修炼“天花板级”街头艺术
据不完全统计,盲盒音乐会举办的一周内,西湖湖滨周边商场、餐厅的客流量同期增长了16.5%。许多市民、游客在欣赏音乐会之余,会选择在商圈附近就餐、购物,带动了餐饮、零售等行业的消费增长。
“我们搭建平台,邀请专业院团、科技公司、商圈、市民乃至游客共同参与,最终实现‘1+1>2’的效果。”浙江省文化馆馆长阮静表示,以开放态度连接优质资源,寻找合作点和共赢点,是盲盒音乐会的“出圈”秘籍。
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基础理论与创新实践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全吉一直在关注和研究文化活动新模式。他认为,至此已举办七季的盲盒音乐会突破了传统街头艺术和公益演出的局限性,将“精致舞美”与“资源整合”做出了“天花板级”高度。
“文化馆不是简单搭设舞台,而是把商圈等空间变成沉浸式剧场,用高品质的文化服务征服观众。这不仅反映了文化馆的平台思维,体现了其整合重构多方资源的能力,更搭起了多方共创、多维获益的创新链条。”王全吉还提出,浙江省文化馆用“敏感抓热点、极致做品质、开放链资源”的理念,证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潮”得接地气。这把“创新之火”或将从杭州蔓延,为更多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实践提供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