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条下面一通栏 内容标题上一通栏
内容标题上二分一通栏
「年度经济人物」陈炎顺:从显示破冰到领跑“屏之物联”

近日,中国新闻周刊发布了2021年度影响力人物榜单 ,BOE(京东方)董事长陈炎顺上榜并荣膺2021年度经济人物。

从2009年开始,中国新闻周刊在每年岁末都会以一份推崇理性价值的“年度影响力人物”榜单,来盘点和梳理在各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这份榜单涵盖法治、经济、文化、体育、科技、公益、演艺等多个领域,这些有影响力的人汇聚在一起就是能够引领时代浪潮的中坚力量。

 

2021年度经济人物

陈炎顺 京东方科技集团董事长、执行委员会主席,加入京东方28年,亲历了京东方打破国外对面板产业垄断的突围之路,正带领公司全面转型物联网。

 

获奖理由

他所领导的企业在半导体显示领域屡次取得突破,打破了中国“少屏”的困境,改写了全球显示产业格局,从0到1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世界级半导体显示之路,从破冰者、开拓者成长为全球半导体显示领域的领航者。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这家企业在他的带领下秉承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引领了“显示无处不在”的新潮流,更开启了全新的“屏之物联” 的创新之路。

陈炎顺:从显示破冰到领跑“屏之物联”

发于2021.12.27总第1026期《中国新闻周刊》

10年前,“重资布局能否换来面板显示产业相关领先的 地位”,是围绕国产面板厂商的最大话题。其中,投入最多的京东方更是被热议的焦点。

 

如今,结果明朗,经过20多年的突围,京东方已经成为了全球半导体显示领导企业。2021年10月底,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东方”)发布前三季度业绩,公司净利润超200亿元,同比增长708%。

 

“京东方的成功示范了什么是‘真正的长期主义’,不是某些整天喊着滔滔不绝的长期主义者,实则看长做短,追涨杀跌……眼里只有短期ROI(投资回报率),没有长期使命。”长期关注面板行业的方正证券电子首席分析师陈杭如此总结。

 

对于外界的这一观点,身为京东方董事长的陈炎顺也许会有共鸣。陈炎顺加入京东方 28年,是创业团队成员之 一,2019年创始人王东升离任后,接任集团董事长。陈炎顺亲历了京东方从无到有自建生产线,打破日韩对面板产业垄断的突围之路,在京东方的带领下中国的少屏困境得以 解决。如今公司全面转型物联网,陈炎顺将带领京东方迎接新一轮挑战。

国产液晶显示从0到1

1993年,还在读研究生的陈炎顺抱着一沓科研论文来到京东方,当时京东方刚刚创立不久。他学经济出身,时任董事长的王东升对他的学术研究论文并不十分感兴趣,而是邀请他投身于企业实践。陈炎顺于1994年正式加入京东方,彼时的京东方还处于艰难的探索期。

 

京东方真正确定做工业,是在1998年。起初,生存是京东方的第一任务,1997年,京东方在深交所B股上市,融到了一笔资金,那时的园区在酒仙桥,面积大、地段好,当时主管京东方融资战略的陈炎顺记得,有人曾提议公司转型做房地产,遭到时任董事长王东升的反对,“我们是搞工业起家的,如果连我们这些人都去做房地产,中国的工业谁来发展?”

 

2002年,陈炎顺曾做过193页的PPT,完整分析国内电子行业的发展局面,探索京东方未来将选择哪一行以及如何进入,“我们当时曾想尝试其他产业,但最终还是选择发展自己熟悉的器件领域”。

 

京东方有做显示器件的基因。前身北京电子管厂曾是中国最大、最强的电子元器件厂。90年代末,京东方经过对产业发展方向的判断认为,从技术替代大趋势看,基于半导体技术基础的TFT-LCD将有更长远发展潜力。京东方由此明确提出“进军液晶显示领域”。

 

液晶显示产业有一条清晰的高科技技术转移路径:1960年代,该技术发明于美国,80年代后日企几乎垄断液晶产业。但90年代中期,韩国逆势投资,引进日本的技术,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迅速完成规模扩张,韩企完成追赶。而中国大陆显示领域长期“缺芯少屏”,显示面板一度是中国第四大进口商品,排在集成电路、石油、铁矿石之后,当时每年进口额约为500亿美元。液晶面板市场高技术、重资产、竞争激烈,京东方从零起步,想分一杯羹并不容易。

 

2002年前后,韩国现代电子出售液晶显示业务,京东方抓住这个绝佳机会,将其作为进军显示领域的入场券。当时,京东方发出公告称,公司拟出资3.8亿美元,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的TFT-LCD业务,创下当时中国海外高科技收购的最大案例纪录。

 

陈炎顺被任命为收购小组组长,频繁来往于中韩。那时遭遇到新一轮液晶市场低谷期,价格下跌如此之快,陈炎顺心里打鼓,巨大的投资风险是他们此前没有料到的。

 

“花了这么多钱,能否获得核心技术?”担忧弥漫在京东方董事会内部。直到最后签字那天,仍有将近一半董事不同意收购,收购小组与董事会的电话会议从下午1点开到了凌晨,陈炎顺当时在韩国,直到晚上11点左右,才最终达成一致。2003年1月22日,京东方对外宣布完成收购,正式进入液晶显示领域。

穿越“生死”考验

要在面板行业突围,入局者必须自建生产线、掌握核心技术。收购前后,京东方一共从公司选拔了机械、电子、物理等岗位120名年轻的技术人员,派去韩国学习。“120个技术人员,120个岗位,能把整个半导体显示工业的各个环节全部覆盖,解决了尽快将收购的技术转换为自己技术的担心。”陈炎顺介绍,直到如今,这120人中还有近100人仍在京东方,并担任重要职位。

 

但是,自建生产线面临更大的难处。面板行业重资产、长周期,一条生产线,动辄数十亿至上百亿元。而且当时京东方的管理者也摸索到行业的重要规律,产能不做到全球前三,企业很难盈利——这意味着京东方需要建更多生产线。

 

方正证券研究所曾总结,京东方打通半导体全产业链,靠的是战术上,不断扩大营收、做大规模,实现稳定现金流;战略上,通过现金流,不断实现逆周期扩产。而这对公司的技术实力、融资能力、逆周期投资能力和管理能力都提出了极高要求。

 

很长一段时间,如何筹到钱,是陈炎顺和京东方管理层面对的最大难题。2004年,京东方未能按计划在香港上市,失去6亿美元的融资机会,这给已经开工的第一条5代液晶显示生产线建设带来了极大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内地早期在液晶面板产业发展上缺乏经验,金融机构针对公司也没有长期贷款。“中国当时最长的银团贷款期限是3+2,但面板行业的性质是,建设生产线要两年,爬坡要一年,这意味着,我们刚开始投产,就需要还贷,公司面临很大压力。”陈炎顺说。此外,他们还要面对不断起伏的液晶显示周期的市场考验。

 

面对面板行业的市场规律,京东方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模式。京东方希望跟合肥市合作,在当地建一条6代生产线,造价150亿元,公司希望对方至少能投资60亿元。同时期,还有一家国外的面板企业与之竞争,最终合肥市决定选择京东方。2010年,合肥京东方6代线投产,3月内将良品率提升至90%以上,让同行意外,也结束了我国大尺寸液晶面板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

 

“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的新模式被验证成功,随后在其他城市复制。2008年以后,京东方与北京、成都、武汉、重庆、福州、鄂尔多斯、重庆等地合作,先后建了11条生产线。随着多条产线产能加速释放,京东方在2018年实现半导体显示产能全球第一。半导体显示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具有资金需求大、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但事实上,当时参与京东方项目的地方看的也并非短期投资回报,因为京东方对产业的拉动效应对地方有极大的吸引力,申银万国证券分析师余斌曾对媒体介绍,一条8.5代线投产,将形成一个年产值上千亿元的液晶显示产业群。

 

陈炎顺认为,良好的信誉也是京东方能与地方顺利合作的关键。当时京东方向地方保证,每一条生产线从开工起,18个月内一定投产。2011年,京东方与鄂尔多斯合作,建设国内第一条5.5代LTPS LCD和AM-OLED面板生产线。11月,鄂尔多斯冬季气温极低,为保证桩不被冻坏,需要回填,次年4月重新开工,这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我担心18个月做不到开工,就找各个建设方,我们自己人都下了工地,最终保证产品如期点亮。”

 

外界认为国产面板厂商的高投资风险太大,用时间和巨资换技术和市场。当经营和业绩的压力来袭,京东方团队也曾有过动摇。

 

“我们当时都已经准备把团队拆分,后来开了一次中心组学习会,又讨论起是否要坚持做面板。”陈炎顺把这次讨论称为京东方发展历史上的关键转折点,决定了京东方后来的命运。当初是为了发展中国的半导体显示产业,如今遇到困难就卖掉,企业将再次回到原点,重新考虑要做什么。“我们还是要做工业,既然这样,不如继续。”陈炎顺说。

新一轮突围

2019年,陈炎顺曾公开表示,未来京东方将巩固在LCD领域的龙头地位,同时更多聚焦OLED以及新兴的Mini LED和Micro LED等领域。在此之前,韩国企业相继关停或转让多条产线,更多关注OLED屏幕。

 

此时,京东方液晶电视、手机面板出货量全球第一,结束中国液晶面板受制于人的局面。围绕OLED屏幕新一轮竞争开启,OLED面板,即有机发光半导体,OLED屏画质好、响应快、功耗低、轻薄、可弯曲,OLED面板分为柔性和刚性,前者可折叠、可卷曲,成为当下面板产业的新趋势。

 

在对OLED领域的布局上,京东方很早就开始筹划。2011年,京东方在建设鄂尔多斯的5.5代线时,将背板技术转换为现在柔性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低温多晶硅的背板,在此基础上,2015年京东方在成都投建国内第一条6代柔性OLED面板生产线,2017年10月,该生产线量产,成为国内柔性显示产业发展的里程碑事件。

 

目前,京东方已拥有3条第6代柔性AMOLED显示生产线。2021年前三季度,京东方柔性显示屏出货约4000万片,同比增长近65%。根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数据显示,京东方柔性显示屏出货量位居国内行业第一、全球第二。

 

2014年起,京东方开始着手向新的领域进发——转型为一家物联网企业,这已经超出技术突围的范畴,“把显示领域千亿级投资积累的显示、传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更多运用到物联网体系里,获得更大的市场应用新空间。”

 

陈炎顺从经济学角度解释,京东方转型物联网,实则是为了延展面板行业的价值链。对这次转型他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京东方目前的显示主业就像是稻子和大米,转型物联网,则是将大米加工为米花、米酒、寿司等多形态产品,从而增加其附加值,并延伸到市场更广泛的应用中去。

 

如何在这条赛道起步?陈炎顺介绍,物联网显示的细分市场无处不在,他们选出市场规模潜力大,能更好发挥京东方底层技术优势,以及更适合京东方进入的几十个方向,以显示技术为基础进行应用场景赋能。

 

目前,京东方的场景赋能已经逐渐显现出效果:在智慧金融领域,京东方为全国2000余家银行网点提供智慧金融解决方案;在11个城市地铁线路有京东方的智慧交通解决方案;在大兴国际机场、首都国际机场等5个机场也有京东方的智慧显示屏落地应用;京东方还为20余个城市的园区提供智慧园区解决方案;在推动“双碳”节能行动中,基于京东方自主研发的 BSEOS (京东方智慧能源操作系统)平台在北京、合肥、江苏等全国范围内开展节能业务……

 

但转型物联网挑战也不少,要面对更复杂多样的领域,要更加注重从提供硬件转为提供软硬融合的解决方案,这对京东方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陈炎顺看来,最大的挑战是管理思维的转变。在面板领域,单一客户的交易量很大,而且京东方对全流程的把控已经非常有经验,产品也是标准化生产。但物联网呈现出定制化、碎片化、动态化的特点,不但变化快而且单个订单的金额小,前后的管理迥然不同。“我们习惯了零风险容忍,但是现在,要转换成为‘主干严谨、枝叶授权’的管理模式,形成与物联网转型相适配的组织机制”。

 

不久前,陈炎顺在集团核心管理团队誓师大会上发布“屏之物联”发展战略,针对物联网转型业务发布了全新的组织架构和运营机制。一方面,横向整合“显示器件-智慧终端-系统方案”三层业务,实现价值延展;另一方面,纵向整合“市场-研发-生产-销售”等端到端的内部能力,构建敏捷性组织。

 

“端口器件是物联网时代的基础设施,与互联网企业不同,我们的物联网转型有‘屏‘的硬件基因,这是京东方进行物联网转型的基石”。谈及“屏之物联”背后的逻辑,陈炎顺解释,京东方目前显示屏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一,高达全球总体出货量的25%。屏的优势,让京东方能以“屏”为依托为物联网的万千应用场景赋能。

右相关厂商下 右热点信息上
发布0
相关资讯

版本权所有©2004-2021 中国投影网
 咨询:0755-26391166

触屏版电脑版

  • 投影网
  • 视听号
  • 刷新
  • 分享
  • 我在现场
  •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