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随着教师成长计划的成长导师陆续出发,2018希沃公益行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过程中,不仅为受援学校培训了“一支带不走的优秀乡村教师队伍”,给大山孩子带去希望,也留下一个个朴实却触动人心的故事。每个故事都透着对教育的爱与执着,点点滴滴值得珍藏、回味,值得与大家分享。2018希沃公益行系列支教故事之《“二胡赴滇”,看见改变一点一点在发生……》,你我一同品读。
撰稿人:希沃教育研究院院长胡婷玉云南六沟小学支援者
心存敬畏,“二胡赴滇”
这大概是我去过最小的行政单位——位于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果珠彝族乡鱼洞村六沟组的六沟小学,是我要去支教的学校。在准备过程中,了解到学校的教室里原本有投影,但老师们几乎不用,也没网络。我陷入思考:我们去了能为学校做些什么?能给老师、孩子们留下什么?
对公益支教一直心存敬畏。从报名后到支教前一天,近半个月时间,几乎一有空就翻出希沃学院看课自学,不知不觉竟累计看了400多分钟。我想,去到了就一定要做好。
转眼就到出发的日子,和我搭档的公益成长导师是浙江乌镇植才小学的胡颖老师,我俩笑称是“二胡赴滇”。胡颖老师是植材小学教导处副主任、教改之星,有很丰富的教育信息化经验。第一天,胡老师从浙江到上海,先抵贵州,再到云南,从高铁换飞机再换汽车,整整奔波一天的时间跨四省才到达云南果珠乡。虽然疲惫,但我们都很兴奋,期待早点见到六沟小学的老师和孩子们。
六沟初印象:是校长,也是家长
六沟小学地处大山深处,附近的孩子每天上学,都是步行。有的要步行1个多小时才能到学校,山路湿滑泥泞,孩子们的鞋子和裤腿常常沾满泥浆。
(正在厨房忙活的校长)
二是孩子们的营养午餐。学校给孩子们提供一顿营养午餐,两素一荤一汤。到午饭时间,校园里一下热闹了起来,只见孩子们拿着餐具笑说着欢快地来到食堂门前,又规规矩矩地排队打饭。10月中旬的果珠乡阴冷、潮湿,但饭菜热气腾腾。孩子们脸上洋溢着企盼,打好饭菜后一个个心满意足。
这样的情景让我心里顿时觉得满满的温暖,似乎一下子明白了学校对于这些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在这里,学校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还是一个温暖的家,守护着这些留守的孩子,给他们遮风挡雨,让他们吃上一顿热腾腾的有营养的饭菜。
改变一点一点在发生
培训的行程很紧凑,短短的一周内,老师们不仅要学会基础的设备使用,还要学会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应用。老师们在这一周时间里很辛苦,由于老师们要早起赶路或照看学生,以往的中午,他们都要午休。但这整周的午休和下午放学后的时间全都用来参加培训了,中午不能睡,不住校的老师晚上回到家也已经夜深了。
但老师们一句怨言也没有,听课、实操、考试,每一项都万分认真地对待。由于老师们暂时没有个人电脑,他们就先把教室里的交互大板当做备课端,利用休息的时间自己研究课堂活动怎么制作。
在新媒体新技术的使用方面,可以说老师们已经在积极拥抱改变了。而在浙江植才小学的胡颖老师和六沟小学的老师们进行交流和磨课的时候,老师们感慨最多的就是对他们在教学方法上的碰撞、在教学思维上的改变。
胡颖老师说:“当地的老师在教授方案是上还很传统,常用讲授式教学方法,一堂课‘老师讲,学生听’。要让先进的信息技术给这里的课堂带来改变,就必须要在教学设计、教学思路上去突破。”
胡颖老师把自己在一线教学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用深入浅出的培训方法带领六沟小学的老师们进入教育信息化的殿堂。
家长:读书不如养猪?
学校: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周末在果珠乡中心校和老师们磨课,看见校园里的宣传栏有这样一张表格——“果珠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情况”。回想起这几天在乡里看到的“控辍保学”标语,让我第一次认真地去思考教育均衡这个命题。
爱的接力:一棵树摇动一棵树
六沟小学的150个孩子,大部分家庭经济条件都不好,一半以上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常年只有爷爷奶奶。受当地气候影响,孩子们上学的路常年泥泞、湿滑,一到雨天,孩子们脚上的鞋子,几乎全是湿漉漉的,沾满泥浆。
好多孩子穿的要么是笨重宽大不透气的雨鞋,要么是满是泥水、湿透了的帆布鞋或球鞋,这一湿就是一整天。有几个男孩脚上穿着姐姐留下的粉红鞋,却很满足地说很喜欢。问孩子们冷吗?他们腼腆地笑着摇头,却告诉我们他很喜欢学校,这儿比家里吃得好,玩得开心。看着这样一群质朴的孩子,心里一阵酸楚。
胡老师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悄悄地与桐乡义工组织取得联系,希望能为孩子们争取到一批御寒的衣物和学习用品。热心的桐乡义工组织在了解到情况后,确认会为六沟小学的孩子们捐助一批学习用品以及鞋子、围巾等爱心物资。我们纷纷向胡颖老师竖起大拇指,胡颖老师像一颗爱的种子:她来到了六沟,不仅自己带来了爱的力量,还影响了更多人对六沟的关注,这是一次爱的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