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立激光投影机TCP-BL7500U助力中山嘉明电力生产控制大楼
嘉明电力地处珠三角西翼,发电可同时向中山市东部南、北两个方向送出,为保障区域电网稳定及调峰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嘉明公司发电能力可满足中山市社会用电的50%。
为了更有效的显示电网输送情况,嘉明电力选择了WUXGA分辨率,8000流明亮度输出的日立激光投影机TCP-BL7500U,搭配白雪155寸电动幕布,目前已安装完毕。
为适应不同的屏幕尺寸和安装环境,满足广泛的应用空间和使用场景,最新发布的FL-920CN 反射超短焦镜头,提供投射比短至0.38:1,令工程应用短距离获得超大画面成为可能。模拟DICOM(医疗数字影像通讯)标准的模式,适合显示如X光照片的医学图像,可用于教学之类的用途。
TCP-BL7500U产品特点:
激光光源
使用激光光源,实现长达2万小时免维护运行,从而无需更换光源等,保证机器持久高可靠性运行,大幅降低TCO(综合使用成本)。同时使用密闭式引擎的有效防尘结构,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及接触界面的橡胶保护可减少垃圾粉尘入侵,从而使投影机应用于更广泛的环境中。
360°全方位投射
垂直/ 水平 360 度角全方位投射,安装方式灵活可适用于各种投射需要。
匹配多款镜头
6 款不同焦距的镜头供您选择,满足不同的投射比。为适应不同的屏幕尺寸和安装环境,满足广泛的应用空间和使用场景,最新发布的FL-920CN 反射超短焦镜头,提供投射比短至0.38:1,令工程应用短距离获得超大画面成为可能。
镜头移动
通过手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镜头移位,从而改变屏幕上的图像位置且不会导致任何梯形失真。
可使用边缘融合,从而使多台投影机在巨大异形屏幕上显示拼接图像。
曲面功能
配备的曲面功能可对投影图像的四角、四边及旋转位置进行调整。
画中画和双画面功能
可以同时在一个画面投射两个图像。通过双画面功能,您可以将两幅画面并排显示,可自由改变各画面大小;通过画中画功能,您可以把一个画面放在另一个画面内显示,可自由改变副区的位置。这两个功能都非常方便比较两组数据或者图像。
多种数字输入接口
配备的SDI输入符合广电行业标准。3G SDI 可通过同轴电缆传输1080P信号。同时本机提供5路数字输入接口: SDI,HDBaseT,HDMI1/2, DVI。
关于hitachi
日立数字映像(中国)有限公司(Hitachi Digital Products China Co.,Ltd.简称“HDCN”),前身为日立(福建)数字媒体有限公司,2001年6月15日由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日立(中国)有限公司、福建省电子信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及Max Benefit Holdings Limited四家公司共同投资成立,注册地为福建省福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注册资金为1.6亿元人民币,总投资额达3.2亿元。目前,公司主要从事背投电视机、等离子电视机、液晶电视机、液晶投影机及其他的视像、信息、通讯器材的开发、制造,销售自产产品,并进口相关同类产品的批发、佣金代理,以及部分国内采购商品的批发、佣金代理,提供售后服务,属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HDCN以“技术的日立”为后盾,在数字映像高端产品领域内拥有全球领先的研发技术和精湛的制造工艺。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HDCN已经成长为一个产品线齐全、产品种类丰富的超大型综合性的跨国企业。业务遍及中国、欧、澳、北美各地,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列世界各大品牌前茅,深受消费者的认可和信赖。
HDCN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独创的技术和可靠的质量为目标,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地优质产品,贡献日立最大的能量。
联系hitachi
日立数字映像(中国)有限公司
Hitachi Digital Products China Co., Ltd.
热线:800-858-1061 400-889-9591 0591-87897799
Email:hcrcfz@hitachi.com.cn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hitachi,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若有任何疑问,请与本文作者联系。
最新动态更多
- 实力承载 视觉探秘—— NEC魔幻秀《浪淘沙̶
- “黑河之眼”刷屏抖音朋友圈,利亚德“中国屏”
- 台达激光DLP显示系统,为华北某省气象局打造气象
- 【走进深圳】光视讯:专注研发创新 卓越产品品质
- 美视实力产品出货--500吋大型M工程银幕
- 闪耀一带一路 国画再续世博缘 ——中航国画激光
- 朗恒科技TVO-3H无压缩HDMI视频光端机用于4K拼接
- 5G大机遇下的两化融合发展之路暨两化百人会俱乐
- 传统拼接处理器与分布式拼接处理器的区别
- 顶尖数字艺术家云集 法国梅茨夏季星海艺术文化节
- 【走进深圳】库帕:打造差异化核心竞争优势
- 你知道光端机吗?对它的工作原理熟悉吗?
- 会展 | newline亮相2019北京部委央企及大型企业
- 从“人脸识别”向前一步 AI识别对象不断拓展